贫血貌
复禾健康 > 症状查询 > > 贫血貌

56岁女性多年来反复气促、胸闷 原来是心力衰竭惹的祸

来源:复禾健康网

中年女性因“反复气促半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3天”入院,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等,入院完善心电图、心脏彩超、血气分析、NT-proBNP等多项检查后,考虑为心力衰竭发作。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血糖、营养心肌、利尿抗心衰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无气促、胸闷等不适,双下肢水肿消失,病情好转。

女性,56岁

心力衰竭

阳江市人民医院

2021年6月

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血糖、营养心肌、利尿抗心衰等

7天

无气促、胸闷等不适,双下肢水肿消失,病情好转

一、初次面诊

患者是被轮椅推入诊室的,进来的时候只见她精神状态差,表情痛苦。

通过询问了解到,从半年前开始,她就出现了气促表现,伴胸闷,偶有咳嗽、咳痰,可少量白色泡沫痰,伴双下肢水肿,多次于我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急性左心衰竭;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心功能Ⅳ级;高血压3级很高危;2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中度贫血”,经治疗后症状症状好转出院。

3天前,患者再次出现气促症状,伴双下肢水肿及疼痛,无胸闷、心悸,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等不适,于是今天再次来到我院就诊。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最高180mmHg;有“2型糖尿病”病史10余年,最高20mmol/L,近期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自诉“胃病”多年。

患者既往诊断明确,考虑现在很大可能是心力衰竭再次发作,为进一步治疗,将患者以“心力衰竭”收入我院。

二、治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首先对其进行了体格检查,提示:T36.6℃,P65次/分,R22次/分,BP210/110mmlg。神志清醒,精神疲倦,发育正常,营养良好,急性病面容,体型中等,推车入病房,半坐卧位,对答切题,查体合作。全身散在皮肤色素减退,皮肤粘膜无黄染,无肝掌,无蜘蛛痣,轻度贫血貌。颈软,颈静脉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侧甲状腺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及湿啰音。余无特殊。

同时,为进一步了解病情,给其完善相关一系列检查。NT-proBNP>35000ng/L。血常规:RBC12/L,HGB83.00g/L,HCT25.40%,MCV87.60fL,MCH28.60Pg。血气分析:pH7.270,PaCO246.5mmHg↑,PaO243.0mmHg。胰腺炎3项,心功能8项,肾功能6项,肝功能8项,基础代谢生化组合I:Urea18.1mmo1/L↑,CR363umo1/L↑,UA452umo1/L↑,TP56.3g/L,ALB36.0g/L。基础代谢生化组合Ⅲ,风湿4项,免疫6项:UA458umol/L↑,GLU3.12mmol/L。

心电图:1.窦性节律;2.心肌缺血。心脏彩超:左房增大。房间隔缺损、房间隔膨胀瘤。主动脉瓣钙化并轻度返流。二尖瓣后瓣环钙化并轻度返流,三尖瓣轻度返流。左室收缩功能正常,舒张功能减弱。腹部超声:胆总管及胰管稍扩张,请结合临床;双肾结石;左肾偏小并少量积液。

综合检查结果及患者症状、年龄等考虑,决定采用药物治疗。给予阿司匹林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控制血压、二甲双胍控制血糖、辅酶Q10营养心肌、呋塞米利尿抗心衰等对症支持治疗。

三、治疗效果

经过系列检查,并结合患者症状、既往病史,患者诊断明确,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血糖、营养心肌、利尿抗心衰等治疗后,患者现无气促、胸闷等不适症状,双下肢水肿消失。精神、睡眠及胃纳可,大小便正常。

查体:BP176/78mmHg,颈静脉无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双肺呼吸音粗,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4次/分,心律齐,无病理性杂音。腹壁柔软,无压痛,无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

患者目前病情明显好转,于是准予患者办理出院。

四、注意事项

1.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适量运动。

2.监测血压、血糖、心率,定期复查心电图、心彩彩超、肝肾功能。每3-6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每1-2年全面复查相关指标了解血脂、心、脑肾、神经及眼底情况。

3.定期肾内科门诊复诊,监测肾功能及肾脏B超。

4.定期心内科复诊,长期用药。如无禁忌症,阿司匹林片等抗凝药、他汀类调脂药应长期应用。

五、个人感悟

房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是一种由于右心房和左心房之间的壁出现了裂孔,而导致左心房的血液流人右心房的疾病。儿童时期的孔比较小,不易被发现。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间隔缺损不断发展,中年后就会出现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的症状。以这位患者为例,其本身就有先天性心脏病,后续又出现了心力衰竭,再加上又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导致她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心力衰竭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遵从医嘱,定期检查,避免劳动过度,保持合理适度的营养和休息,不激动,多沟通。

复制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身体若有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按科室疾病找医院

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