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性眩晕(别名:壶腹嵴顶耳石症)
复禾健康 > 症状查询 > 神经 > 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及耳石复位治疗

来源:复禾健康网

人的每个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内耳由耳蜗和前庭组成。前庭是由充满液体、相互连通的两个耳石器和三个半环状的半规管组成,负责感知人体空间位置和运动状态并调节人体平衡,其功能异常是引起眩晕的主要原因。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常见眩晕症之一,其基本病理过程是某种致病因素使内耳耳石器的耳石脱落并异位进入某一半规管内,由于重力作用,异位耳石随体位或头位改变在半规管内游动并带动内淋巴液流动,对半规管感受器构成异常刺激,这时BPPV就发生了。

BPPV具有以下临床特点:患者主诉多在躺下、坐起或卧床左、右翻身时发生,甚至长期被限制在某一个体位,如只能左/右侧卧位休息;在诱发体位/头位时,眩晕往往发生在数秒的潜伏期之后;眩晕同时伴有相应强度的眼震,并且眩晕与眼震强度呈现为渐强渐弱特征;不同类型的BPPV的眼震具有其特异性;眩晕和眼震持续时间短,仅数秒、数十秒,一般不超过1分钟;重复诱发体位诱发性眩晕及眼震多具有疲劳性。BPPV多不伴有耳鸣、耳聋等。头外伤、局部炎症和病毒感染、内耳神经末梢的退行性变是主要病因,常继发于前庭神经炎、迷路炎、后循环缺血等疾病,也有部分患者为原发性。本病属于耳科诊治范畴。

BPPV半规管结石症和半规管壶腹嵴顶结石症的发病机制学说已经获得共识,基于该学说而产生的Epley、Semont等耳石复位治疗方法亦被耳科、神经内科等学科接受。耳石复位的基本诊疗过程是:首先对引起BPPV的异位耳石进行准确定位,然后最适宜在红外视频眼震仪监视下对患者实施特殊的体位运动,使异位游离到半规管中的耳石回归原位而终止眩晕发作。该治疗过程短则仅需十几分钟,一般1-2次复位治疗即可解除眩晕。2006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首次发布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指导方案,2008年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也制定了BPPV的临床诊疗指南,对BPPV诊断、治疗产生了规范效果。

既往由于药物治疗对BPPV无效,也缺乏其他有效治疗措施,既往以保守治疗为主,主要采用前庭习服训练,但患者常因不能耐受训练中反复诱发的眩晕而终止治疗训练。而各种手术治疗因固有的并发症、危险性及疗效的不确定性更不易被患者接受,BPPV一度成为困扰患者和医生的常见难题之一。BPPV耳石复位治疗因其神奇效果的即时性、可靠性,堪称人类医学史上的又一个奇迹,更是广大BPPV患者的福祉。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眩晕诊疗康复中心”于1999年率先在天津市成功引进该项技术,目前该治疗方法已成为国内外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首选措施。

耳石复位作为BPPV最便捷、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成功复位的基础是对责任半规管及耳石进行准确定位,并需要与一般的位置性眩晕相鉴别。因为多种前庭性眩晕的发作期也存在与BPPV性眩晕类似的表现,如不敢转头、起卧及向一侧翻身等,许多患者甚至包括一些医生也往往将此类眩晕误认为BPPV。因此,在耳石复位技术成熟的条件下,对责任半规管、耳石准确定位及与一般的位置性眩晕相鉴别是BPPV耳石成功复位的关键环节。本院“眩晕诊疗康复中心”在该关键环节的研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BPPV治疗的长期共识之一就是药物无效,其实这是既往对BPPV病因不清情况下的不确切结论。针对BPPV耳石脱落的不同成因,基于防止复发的目的,为阻止或减少耳石再脱落并促进其代谢、胞饮吸收,支持性药物治疗还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

复制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身体若有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按科室疾病找医院

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