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胎漏
复禾健康 > 症状查询 > 女性生殖系统 > 血虚胎漏

引用 什么是血虚、血热、血瘀?如何治疗?”

来源:复禾健康网

     

  提要:血的病大概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血虚,血的供养功能减退、造血功能不足,对身体的滋养、濡养的功能也就不好。第二种血热,环境的温度太高,或偏食热性食物或药物,以致热毒入侵血液里面。第三种是血瘀,血脉通道不顺畅所造成的。(分别详细论述)

  一、血虚:

  血虚是血液失常的一种表现,是指血液生成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状态。引起血虚的原因很多,现分述如下:

  1. 失血过多:因外伤失血过多、月经过多,或其它慢性失血皆可造成血虚证。由于出血过多,日久则导致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一方面造成再出血,另一方面也影响新血的生成,继而加重血虚。

  2.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饥饱不调,嗜食偏食,营养不良等原因,均可导致脾胃损伤,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足,而导致血虚。

  3. 慢性消耗:劳作过度、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呕吐下利等耗伤阳气阴液;劳力过度易耗伤气血,久之则气虚血亏;劳心太过,易使阴血暗耗,心血亏虚等,均可导致血虚。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营养作用。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证。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证。

  4. 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5. 血不载气: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血虚,气无以附,遂因之而虚,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症状。

  ① 首先,“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饮食有节,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断。所以,补血必须先健运脾胃,脾胃强健则生化之源不绝。

  ② 其次,气可以推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如气的功能减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就减退,又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虚均伴不同程度的气虚症状,故在补血时不宜单用血药,而应适当配伍补气药,以达到益气生血之效。

  ③ 再者,血为阴液,易生滋腻,淤阻血脉,而致新血不生,故在补血同时应配伍活血生血之品。

  ㈠补血的原则:

  临床补血的配方大都来源自汉“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 “胶艾汤”和宋朝医典中的“四物汤”。妇科第一方“四物汤胶艾汤”,其中阿胶、桑椹滋阴养血;黄芪、莲子、茯苓、红枣健脾益气生血;益母草、当归活血生血,整个配方共凑健脾益气生血,补而不腻之效。

  ①四物汤:

  四物汤是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四味中药组成,是以补血调血为主要功用的方剂,被誉为「一切血病的总方」、「肝经调血之专剂」。

  从四物汤的方义来看,熟地黄以补血为主,具有补肾填精的作用;当归补血、活血,补阴中之阳,单味药具有壮阳、兴阳的作用;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气;芍药敛阴养血,川芎和芍药能缓解血管经挛,增加动脉供血。全方尽属血分药,构成了治血要剂。由于中医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基本立足点是「男精女血」,而「精血同源」,即精与血均是人体津液的基本物质,经与血之间可相互转化,补血有助於促进精的生成,而填精的本身就是有养血的作用。

  立冬已过,代表冬天开始,冬令进补现在正是时候!而女生最适合的进补圣品就是四物汤,不止补身也可调经期,但庄雅惠中医诊所院长庄雅惠表示,传统四物汤药材不见得适合每个人,四物汤需要视个人体质再增减、调配药方,而且四物汤也不是女生专利,男生有贫血也可以补一补!

  四物汤最早记载于宋朝医典,可说是一帖古老药方,庄雅惠说,传统的四物汤有川芎、熟地、白芍、当归,主要是滋补血气、活血化瘀、使经血排出畅通,也可改善手脚冰冷、使脸色红润等,在进补时可以加一些鸡肉、排骨一起炖煮。不过庄雅惠表示,虽然传统四物汤是温补药材,但有些人可能不适合传统四物汤的特定药材,中医师都会视个人体质调配四物汤,以更符合各体质的需求,才能补对健康。

  1.先了解四物汤药材作用

  庄雅惠表示,传统四物汤的4种药材在中医治疗上各有其作用。

  川芎 性味属辛、温,作用于肝脏、胆。具有行气活血、镇定安神、去风湿止痛、纾肝解郁等作用。

  白芍 性味酸苦、微寒,作用于肝、脾,具有补血滋润、缓解疼痛,以及纾肝健脾等作用。

  熟地 性味属甘、微温,作用于心、肝、肾,具补血滋阴、补精益髓作用。但熟地含有大量糖分较滋补黏腻,对消化不良及腹泻者不应多用。

  当归 性味属甘、辛、温,作用于肝、心、脾,具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的作用。含维他命B12及叶酸,有抗恶性贫血的作用、可促进伤口愈合。

  2.正确应用:

  消肿加丹参 黑豆

  庄雅惠表示,有些女生有子宫肌瘤的问题,肌瘤问题是因为气血污堵,传统中药需要调整配方,要去掉熟地较滋补的药材,加入丹参、黑豆有活血化污、凉血消肿、促进血液循环的药材,用量要适个人情形加减,在月经后喝3到5天。

  气虚加党参 茯苓

  气虚型的人易疲倦无力、懒言懒动、大便较软或易腹泻。如果想用四物汤调理经期跟补血,熟地太滋补要去除,加党参及茯苓。党参可补脾益肺、促成红血球生成;茯苓可健脾、补气,男生由医师建议服用天数,女生在月经来后服用3到5天。

  3.内热体质熟地改生地

  如果是四肢末梢易发冷、但是又容易长痘痘、夜晚流汗、口干舌躁、睡眠不稳等外冷内热型,在使用四物汤调养、补血时,可以将熟地改成生地,比较不会那么滋补,女生一样是在月经结束后,服用3到5天。

  4.一般体质整体调养

  不管男女要用四物汤调养,可以同时补气、滋阴、补阳、补血,在传统四物汤的药方中,再加入白扁豆、党参、茯苓、玉竹、黄精等一起调养,若是女生服用也是在月经结束后开始服用3到5天,也可改善经痛。

  5.月经不顺加益母草

  月经不顺的人,则不要用传统四物汤,只要留下当归,再加上益母草、红糖冲泡成茶饮饮用,可温经散寒、促进经血排出,月经将到的前3到5天开始服用,直到月经来后无不适即可。

  6.感冒怀孕要小心

  由于四物汤药性较温热,对于感冒症状可能加剧,因此碰到感冒要先暂停服用四物汤,而孕妇则要找医师问诊过后,再建议配方。

  6.还有医师说男生也可以喝吗?

  庄雅惠表示,以前的人都认为四物汤是女生专属的补品,其实四物汤男性也可以喝,四物汤主要是补气血,并不会对荷尔蒙分泌造成影响,如果男性有脸色苍白、容易疲倦、气血不足、贫血等问题,一样可以利用四物汤来进补,例如有的学者提出“四物汤”治疗阳萎有奇效。但还是需要看过中医师视体质调配药物。

  ②四物胶艾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

  【组成】熟地黄 艾叶(炒) 当归 甘草(炙) 芍药 川芎 阿胶(炙) 黄耆各30克

  【用法】上锉为散。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主治】妊娠不问月数深浅,因顿仆胎动不安,腰腹痛。

  【加减】胸中逆冷,加生姜5片,大枣3枚。

  ③胶艾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小品方》。

  【组成】阿胶6克 艾叶6克

  【用法】上二味,以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功用】养血安胎。

  【主治】妊娠受伤,下血腹痛。

  ④芎归胶艾汤

  方 名:芎归胶艾汤(经产之剂)

  出处:《金匮要略》

  总 结:半产漏下

  组 成:阿胶、芎藭、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干地黄

  主 治:1.治妇人漏下,或半产后下血不绝。

  2.或妊娠下血,腹痛为胞阻。

  3.亦治损伤冲任,月水过多,淋沥不断。

  加 减:(1)严氏治胎动经漏,腰痛腹满,抢心短气,加黄耆。

  (2)千金翼治从高坠下,损伤五脏吐血,及金疮经肉绝者,加干姜。

  归 经:此足太阴厥阴药也。

  方 义:(1)四物:以养其血。

  (2)阿胶:以益其阴。

  (3)艾叶:以补其阳。

  (4)和以甘草,行以酒势,使血能循经养胎,则无漏下之患矣。

  又附方:(1)一方加干姜三两。

  (2)阿胶一斤,蛤粉炒,艾叶数茎,亦名胶艾汤,治胎动不安,腰腹疼痛,或胎上抢

  心,去血腹痛。

  (3)指迷方加秦艽。

  煎服法:水五升,酒三升,煮取三升,内阿胶烊化,服。

  ㈡ 治疗血虚简便验方:

  1、血虚发热(困渴大饮,目赤面红, 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如作为热症而服白虎汤必致死亡)。空当归身二钱(酒洗)。棉黄氏一两(蜜灸),水煎,作一次空心温服。一天吃两剂。此方名“当归补血汤”。

  2、产后水肿,血虚浮肿。有泽兰、防己,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醋酒送下。

  3、肝虚目翳(气虚、血虚、肝虚,眼睛充血,夜如鸡啄,生出浮翳)。用石决明(烧成灰)、木贼(焙),等分为末。每取二钱,与姜、枣同用水煎,连渣服下。每天服三次。

  4、乳汁不通(气少血虚,脉涩不行,故乳少)。用钟乳粉二钱,服时以漏芦煎成的浓汤送下。又方:钟乳粉、通草,等分为末,每服一茶匙,米汤送下。一天服三次。

  5、五劳七伤,吐血虚瘦,用初生的紫河车,洗净至清汁流出乃止。以酒煮烂,捣哪泥,加白茯神末,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米汤送下。忌用铁器煮药。

  6、月经不调及其他妇科病。用大香附子(擦去毛)一斤,分作四份:一份醇酒浸,一份酽醋浸,一份盐水浸,一份童便浸。几日后,取出香附子,洗净,晒士,捣烂,微焙为末,加醋煮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酒送下。瘦人,加泽新天兰、赤茯苓末二两;气虚,加四君子料;血虚,加四物料。此方名“四制香附丸”。

  二、血热:

  1.什么是“血热”?

  血热证是指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证候。多由外感火热之邪,饮酒过度,过食辛辣,恼怒伤肝,房室过度等因素引起。

  病机分析:脏腑火热,内迫血分,血热沸腾,以致络伤血溢而出现各种出血证。由于所伤脏腑不同,出血部位也不同。如肺络伤则见咳血;胃络伤则见吐血;膀胱络伤则见尿血。血热炽盛内扰心神,故见心烦;阴血被耗故口干,热不在气分,故口干但不欲饮;热入血分,血属阴,故身热入夜尤甚;血热妄行,故月经先期量多。舌质红线,脉数皆为血热之征。

  通俗的讲,血热是热毒侵入血分,跑到血液里面去了,常发生在热带地区,或者是在非常热的环境中工作,或者是在炎热的季节,曝晒过度,或者是出汗过度,没有补充水分,久渴,失水,或者喜食辛、辣、炸炒的、油炸等燥热性的食物,或者是服用一些兴奋剂,热性补品都可能导致血热。

  2.血热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临床表现:咳血、吐血、尿血、衄血,兼见心烦,口干不欲饮,身热入夜尤甚,舌红绛,脉数。妇女可见月经先期,量多。总之,以出血和伴见热象为诊断要点。

  简单的讲,血热的症状就是血液热了之后,到处乱窜。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血热的经验,只是不太记得而已。每到了夏天,晒过太阳之后,血液在体内乱窜,弄得你坐立难安。你通常会说,好热喔。仔细的去感觉一下,就可以发现,皮肤由内而外有一点刺刺的感觉,那是热血妄行。有些人的微血管比较脆弱,就在皮下出现一点一点的小红点。那就是脾经对血管的调节不好,当热血窜到末稍的时候,血管就挡不住血液,以致血液就渗出来一点。看上去,就是皮肤有斑疹。

  还有心烦不安。这时候一定很烦燥,坐立不安,一下子起来走走,一下子又坐下来。舌绛,这时候的舌头是很红的。再严重一点,就会谵狂,就是讲话不经过大脑,乱讲一通。再更严重一点,就会昏迷,不醒人事。

  血热妄行:头发突然成片脱落,头皮油腻光亮,屑多瘙痒,日久发渐稀疏,皮肤出现瘀点或瘀斑,斑色鲜红,或伴有流鼻血、牙龈出血、吐血、便血、尿血,或并见心烦、口渴、便秘、小便黄赤,或有发热,或见腹痛,舌质多红,苔薄黄,脉弦数。如果没有以上症状就不是血热。 要保证睡眠质量,不要熬夜,注意清淡饮食,调整心态。 血热宜喝苦丁茶

  中医见到的脉大而数,就是脉跳得很快,因为要加速散热,必需要加速循环。这就是透过表皮来散热,也透过呼吸来散热。

  前面讲过,身体的操作都是非线性的,当血热的时候,非线性现象就会很厉害。厉害到某一种程度,身体就会失控,各个器官会失去彼此之间应有的节奏和协调,也就很容易昏迷。

  3.血热有什么的应急方法?

  在血热的情形下,即使是静脉流出来的血液,也是鲜红色的。不像平常静脉的血液比较暗红。早期,西洋有一位医生陪著工人搭船通过赤道,要到南非去工作。那时候的船舱没有冷气设备,通过赤道时,很多工人病倒。当时的治疗方式就是把静脉割开来放血,让血液流一点掉,症状就改善很多。那就是血热造成的。当时,他把静脉一割开来,看到血色鲜红,吓了一大跳,以为割到了动脉。后来,他从这里面想到了物理学上有关热力学的一条定理,就是能量的转换,热能会转换成身体的内能。从而得到物理学上一个认知。

  4.血热有那些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血热是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证候。临床以血液妄行,发热,甚者则神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多因烦劳,恣食辛热,恼怒伤肝,房事过度等因素引起。。血热证治宜清热凉血,方如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为代表方。

  ①黄连解毒汤:

  【方名】 黄连解毒汤

  【异名】火剂汤(《脉因证治》卷上)、三黄解毒汤(《医学心悟》卷六)。

  【出处】 《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分类】 清热剂-清热解毒

  【组成】 黄连(9克) 黄芩(6克) 黄柏(6克) 栀子(9克)

  【功用】 泻火解毒。

  【主治】 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痢,湿热黄疸;外科痈疽疔毒,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本方常用于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以及感染性炎症等属热毒为患者。)

  【用法】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禁忌】 本方为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或过量易伤脾胃,非火盛者不宜使用。

  【方解】 本方证乃火毒充斥三焦所致。火毒炽盛,内外皆热,上扰神明,故烦热错语;血为热迫,随火上逆,则为吐衄;热伤络脉,血溢肌肤,则为发斑;热盛则津伤,故口燥咽干;热壅肌肉,则为痈肿疔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皆为火毒炽盛之证。综上诸症,皆为实热火毒为患,治宜泻火解毒。方中以大苦大寒之黄连清泻心火为君,兼泻中焦之火。臣以黄芩清上焦之火。佐以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清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引邪热从小便而出。四药合用,苦寒直折,三焦之火邪去而热毒解,诸症可愈。

  【化裁】 便秘者,加大黄以泻下焦实热;吐血、衄血、发斑者,酌加玄参、生地、丹皮以清热凉血;发黄者,加茵陈、大黄,以清热祛湿退黄;疔疮肿毒者,加蒲公英、银花、连翘,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② 犀角地黄汤:

  【方名】 犀角地黄汤(芍药地黄汤)

  【出处】 《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分类】 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30克) 生地黄(24克) 芍药(12克)牡丹皮(9克)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 热入血分证。

  1.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3.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使色黑易解等。

  (本方常用于重症肝炎、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过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败血症等属血分热盛者。)

  【用法】 作汤剂,水煎服,水牛角镑片先煎,余药后下。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禁忌】 本方寒凉清滋,对于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

  【方解】 本方治证由热毒炽盛于血分所致。心主血,又主神明,热入血分,一则热扰心神,致躁扰昏狂;二则热邪迫血妄行,致使血不循经,溢出脉外而发生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各部位之出血,离经之血留阻体内又可出现发斑、蓄血;三则血分热毒耗伤血中津液,血因津少而浓稠,运行涩滞,渐聚成瘀,故舌紫绛而干。此际不清其热则血不宁,不散其血则瘀不去,不滋其阴则火不熄,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法。方用苦咸寒之犀角为君,凉血清心而解热毒,使火平热降,毒解血宁。臣以甘苦寒之生地,凉血滋阴生津,一以助犀角清热凉血,又能止血;一以复已失之阴血。用苦微寒之赤芍与辛苦微寒之丹皮共为佐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功。四药相配,共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剂。本方配伍特点是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

  本方与清营汤均以水牛角、生地为主,以治热入营血证。但清营汤是在清热凉血中伍以银花、连翘等轻清宣透之品,寓有“透热转气”之意,适用于邪初入营尚未动血之证;本方配伍赤芍、丹皮泄热散瘀,寓有“凉血散血”之意,用治热入血分而见耗血、动血之证。

  【化裁】 若见蓄血、喜忘如狂者,系热潘血分,邪热与瘀血互结,可加大黄、黄芩,以清热逐瘀与凉血散瘀同用;郁怒而夹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以清泻肝火;用治热迫血溢之出血证,可酌加白茅根、侧柏炭、小蓟等,以增强凉血止血之功。

  【附方】 神犀丹(《温热经纬》引叶天士方)、化斑汤(《温病条辨》)

  【附注】 本方是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为辨证要点。

  方剂比较:犀角地黄汤、神犀丹、化斑汤同具有清热凉血之功。不同点在于:犀角地黄汤用治温热病热毒深陷于血分的血分热盛证,故用大剂咸寒以凉血为主,并用清热、散瘀之品,以使热清血宁;神犀丹用治邪入营血,热深毒重证,故以清热解毒为主,并用凉血、开窍,以使毒解神清;化斑汤用治气分热炽,而血热又起,气血两燔之证,故以清气生津药与凉血解毒药相配,两清气血,使邪热退则血自止,而斑可化,故名“化斑汤”。

  【文献】 方论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1:“吐血之因有三:曰劳伤,曰努伤,曰热伤。劳伤以理损为主;努损以去瘀为主;热伤以清热为主。热伤阳络则吐衄;热伤阴络则下血,是汤治热伤也。故用犀角清心去火之本,生地凉血以生新血,白芍敛血止血妄行,丹皮破血以逐其瘀。此方虽曰清火,而实滋阴;虽曰止血,而实去瘀。瘀去新生,阴滋火熄,可为探本穷源之法也。”

  《外台秘要》卷2录《小品方》:“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方。”

  三、血瘀:

  1.什么叫“血瘀”?

  凡离开经脉的血液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而停留于体内,或血液运行不畅,瘀积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器官之内的均称为瘀血。由瘀血内阻而引起的病证,称为血瘀证。引起血瘀的原因有寒凝、气滞、气虚、外伤等。

  2.血瘀主要临床表现有那些?

  主要临床表现: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常在夜间加剧。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坚硬按之不移,又称之为疤积。出血反复不止,色泽紫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肌肤微小血脉丝状如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青筋胀痛。妇女常见经闭。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象细涩,总之以痛、紫、瘀、块、涩为特点。

  3.“血瘀”的病机分析:

  血瘀证以刺痛不移,拒按,肿块,出血,唇舌爪甲紫暗,脉涩等为辨证要点。瘀血停积,脉络不通,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故疼痛剧烈,如针刺刀割,部位固定不移;因按压使气机更加阻滞,疼痛加剧而拒按;夜间阴气盛,阴血凝滞而更加疼痛,瘀血凝聚局部,日久不散,便成肿块,肿块在肌肤组织间,色呈青紫色;如果肿块在腹腔内部者,可以触及到坚硬有形的块状物,推之不动,按之疼痛,称之为疤积。

  瘀血阻塞络脉,气血运行受阻,以致血涌络破而见出血。由于瘀血停聚体内不除,堵塞脉络,或为再次出血的原因,故其出血特点是出出停停,反复不已;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因此面色黧黑,皮肤粗糙如鳞甲,甚至口唇爪甲紫暗。瘀血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例如瘀阻皮下,则皮下见瘀斑;瘀阻肌表络脉,皮肤表面出现丝状如缕;瘀阻肝脉,则见腹部青筋外露;瘀阻下肢,则见小腿青筋隆起、弯曲,甚至蜷曲成团;瘀血内阻,新血不生,妇女可见经闭。舌紫暗,脉细涩为瘀血常见之象。

  4.治疗“血瘀”的代表方剂:㈠血府逐瘀汤㈡身痛逐瘀汤 ㈢少腹逐瘀汤 ㈣膈下逐瘀汤。

  ㈠“血府逐瘀汤”:

  [组成] 桃仁12 红花9 当归9 生地12 川芎8 赤芍6 牛膝9 桔梗5 柴胡4 枳壳6 甘草3 (克)

  [功用]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 胸中血瘀证。表现为胸痛,日久头痛,痛如针刺,或内热烦闷,胃气上逆,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午后潮热,唇暗,两目暗黑,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方解] 因瘀血停滞于胸,使气机受阻、气滞血瘀、肝失柔和;若瘀血化热,则会瘀热上冲、胃气上逆。本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柴胡疏肝解郁;枳壳、桔梗开胸行气;牛膝引热下行;生地清热养阴;甘草调和诸药。

  [现代应用] 现代常加减运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肋软骨炎与胸痛,以及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等有上述证候者。

  [加减法]

  ①.若气滞较甚者,可加入青皮9 香附10 (克)

  ②若血瘀引致闭经、痛经,可加入益母草18 香附9 同时去桔梗这味药。

  ③若瘀痛日久而入经络,可加入全蝎4 广地龙8 (克) 蜈蚣2条。

  ㈡身痛逐瘀汤

  出处:《医林改错》

  功效:活血祛瘀通经活络主治瘀脉周身疼痛转侧不利

  配方:秦艽:10g,川芎:5g,当归:10g,桃仁:5g,红花:5g,甘草:5g,羌活:10g,没药:10g,灵脂:10g,香附:10g,牛膝:10g,地龙:5g

  服用方法:水煎温服。

  ㈢少腹逐瘀汤:

  【出处】《医林改错》

  【组方】小茴香七粒炒(1.5克)干姜二分炒(0.6克)元胡一钱(3克) 没药一钱炒(3克) 当归三钱(9克) 川芎一钱(3克)官桂一饯(3克)赤芍二钱(6克)蒲黄三钱(9克)生 灵脂二钱炒(6克)

  【服法】水煎服。

  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说

  此方治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治之,效不可尽述。更出奇者,此方种子如神,每经初见之日吃起,一连吃五付,不过四月必成胎必须男女年岁与月合成阳数方生子,如男女两人,一单岁,一双岁,必择双月方生子;如两单岁或两双岁,必择单月方生子。择月不可以初一为定准,以交节为定准。要知偶有经过二十日结胎者,切记准日期,倘月份不对生女,莫谓余方不验。余用此方,效不可以指屈。道光癸未年,直隶布政司素纳公,年六十,因无子甚忧,商之于余。余曰:此易事耳,至六月,令其如君服此方,每月五付,至九月怀孕,至次年甲申六月二十二日生少君,今七岁矣。此方更言险而不险之妙。孕妇体壮气足,饮食不减,并无伤损,三个月前后,无故小产,常有连伤数胎者,医书颇多,仍然议论滋阴养血、健脾养胃、安胎保胎,效方甚少。不知子宫内,先有瘀血占其地,胎至三月再长,其内无容身之地,胎病靠挤,血不能入胎胞,从傍流而下,故先见血。血既不入胎胞,胎无血养,故小产。如曾经三月前后小产,或连伤三、五胎,今又怀胎,至两个月前后,将此方服三、五付,或七,八付,将子宫内瘀血化净,小儿身长有容身之地,断下致再小产。若已经小产,将此方服三、五付,以后成胎,可保无事,此方去疾、种子、安胎,尽善尽美,真良善方也。

  ㈣膈下逐瘀汤 :

  【来源】《医林改错》卷上。

  【组成】灵脂6克(炒) 当归9克 川芎6克 桃仁9克(研泥) 丹皮6克 赤芍6克 乌药6克 玄胡索3克 甘草9克 香附4.5克红花9克 枳壳4.5克

  【用法】水煎服。病轻者少服,病重者多服,病去药止。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膈下瘀阻气滞,形成痞块,痛处不移,卧则腹坠;肾泻久泻。现用于慢性活动性肝炎、血卟啉病、糖尿病、宫外孕、不孕症等属血瘀气滞者。

  古用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开列于后:

  ①积块:积聚一症,不必论古人立五积、六聚、七症、八瘕之名,亦不议驳其错,驳之未免过烦。今请问在肚肠能结块者是何物?若在胃结者,必食也;在肠给者,燥粪也。积块日久,饮食仍然如故,自然不在肠胃之内,必在肠胃之外。肠胃之外,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有气管,血有血管。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竖血管凝结,则成竖条;横血管凝结,则成横条;横竖血管皆凝结,必接连成片,片凝日久,厚而成块。既是血块,当发烧。要知血府血瘀必发烧,血府,血之根本,瘀则殒命;肚府血瘀不发烧,肚腹,血之梢末,虽瘀不致伤生。无论积聚成块,在左肋、右肋、脐左、脐右、脐上、脐下,或按之跳动,皆以此方治之,无不应手取效。病轻者少服,病重者多服,总是病去药止,不可多服。倘病人气弱,不任克消,原方加党参三、五钱皆可,不必拘泥。

  ②小儿痞块:小儿痞块,肚大青筋,始终总是血瘀为患。此方与前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三方轮转服之,月余,未有不成功者。痛不移处凡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血瘀,用此方治之极效。卧则腹坠病人夜卧腹中似有物,左卧向左边坠,右卧向右边坠,此是内有血瘀。以此方为主,有杂症,兼以他药。

  ③肾泻:五更天泄三、两次,古人名曰肾泄,言是肾虚,用二神丸、四神丸等药。治之不效,常有三、五年不愈者。病不知源,是难事也。不知总提上有瘀血,卧则将津门挡严,水不能由津门出,由幽门入小肠,与粪合成一处,粪稀溏,故清晨泻三、五次。用此方逐总提上之瘀血,血活津门无挡,水出泻止,三、五付可全愈。

复制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身体若有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按科室疾病找医院

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