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湿性坏疽
复禾健康 > 症状查询 > 四肢 > 下肢湿性坏疽

下肢湿性坏疽是怎么引起的

来源:复禾健康网

下肢湿性坏疽是由于下肢长期受潮、患有感染或循环系统疾病引起的一种严重并可能致命的疾病。

下肢湿性坏疽的发生常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循环系统问题:下肢湿性坏疽通常与循环系统疾病有关,如动脉硬化、外周动脉疾病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血液流动减缓,供应并排除下肢的氧气和养分不足,最终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和坏死。糖尿病患者还常常伴有神经病变,影响其感知和迅速应对下肢伤口或损伤。

2. 细菌感染:由于血液循环不良,患者的下肢皮肤抵抗力降低,细菌易于侵入并导致感染。常见的细菌感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感染加重了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破坏了下肢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3. 水肿:下肢湿性坏疽患者常常伴有水肿,这可能是由于淋巴回流不畅引起的。水肿导致了局部组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下肢,增加了组织缺血和坏死的风险。

4. 持续湿润环境:下肢湿性坏疽常出现在下肢长期处于湿润环境下的患者身上,如患有深部组织坏死、激素使用、尿失禁等。湿润环境促进了细菌生长和繁殖,加重了感染的程度。

下肢湿性坏疽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治疗方法包括缓解疼痛、清创、感染控制和改善循环状况。预防下肢湿性坏疽的关键在于控制疾病的进展,如控制血糖、合理暴露、适当使用药物等。及时识别和治疗潜在的压力溃疡、小伤口和感染等病灶也是预防该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同时,定期进行检查和保持下肢干燥,避免长时间徒步或久坐,也有助于预防下肢湿性坏疽的发生。

复制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身体若有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按科室疾病找医院

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