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体质虚弱,中气不足,由于脾虚不运,可以使水湿停留,凝聚为痰。
第二,脾胃薄弱,宿滞逗留,损伤脾胃;或恣食生食、瓜果,中阳被伤;或因热病饮水过多,脾运不及等等都可以使水湿停留,聚集为痰。还有恣食肥甘,胃中浊气郁蒸,酿湿生热也可以化为痰浊。
第三,外感失治,或体弱屡患外感,肺气被伤,不能输津四布,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使水液停留,也可成痰,痰贮于肺,肺气不利,痰涌气道而发,必致咳嗽痰多。
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宗气(元气)的出入和升降。如肺失肃降,就可出现咳喘、卧不平等症。在风邪或寒邪侵肺时,使肺内的津液凝聚成 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 疾病名称 | 所属科室 | 有哪些症状 |
|---|---|---|
| 痰湿体质 |
中医内科
|
肥胖、舌苔白腻、胸闷、痰积
|
| 肺部感染 |
呼吸内科
|
咳嗽、咳痰、脓气胸、脓痰、蜂窝肺、痰饮 、湿啰音
|
| 呼吸道感染 |
呼吸内科
|
咳嗽、呼吸困难、发热、咳痰、胸闷、舌苔生绒毛、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