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后性黄疸
复禾健康 > 症状查询 > 全腹 > 肝后性黄疸

什么是肝后性黄疸

来源:复禾健康网

肝后性黄疸是指在肝脏受损后出现的黄疸。黄疸是由于体内的胆红素积累而引起的,肝后性黄疸的原因通常与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有关。

胆红素是红血球代谢产生的一种血红素的代谢产物。正常情况下,血红素从红细胞中分解出来,被转变成间接胆红素,然后经过肝脏代谢成为直接胆红素,最后通过胆汁排出体外。然而,当肝脏受损时,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过程可能受到干扰,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累。

肝后性黄疸的一种常见原因是肝炎。在肝炎发生时,病毒或其他损害因素使得肝细胞受损或死亡,从而影响到胆红素的正常代谢和排泄。肝炎还可能导致胆道受阻,使胆红素不能顺利地排出体外。

其他引起肝后性黄疸的原因还包括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肝硬化、胆道结石等。这些疾病和因素都会对肝脏健康造成损害,进而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肝后性黄疸的症状主要是黄疸,表现为皮肤、眼睛和黏膜变黄。黄疸的严重程度可以根据胆红素的浓度来判断,高浓度的胆红素积累可能导致病人出现头痛、恶心、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

诊断肝后性黄疸通常需要通过医师的体格检查、病史询问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来确认。治疗肝后性黄疸的方法取决于其原因和严重程度,包括治疗基础疾病、支持性治疗、药物治疗等。

为预防肝后性黄疸,人们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肝脏健康,避免饮酒过量、使用未经医生指导的药物、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同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肝脏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复制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身体若有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按科室疾病找医院

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