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黄疸(别名:胆红素脑病)
复禾健康 > 症状查询 > 头部 > 核黄疸

什么是核黄疸

来源:复禾健康网

核黄疸是指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的黄疸,其特点是黄疸呈现脑核桥脑病的症状。核黄疸通常由于肝功能异常或胆道阻塞引起,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累过多。

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产生的一种黄色物质,正常情况下,肝脏会转化胆红素为可溶性的胆红素结合物,通过胆汁排出体外。然而,当肝功能受损或胆道遭到阻塞时,胆红素无法正常转化和排出,积聚在体内,导致黄疸的发生。

核黄疸的特点是黄疸伴随着脑病的症状。这是因为胆红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作用。胆红素在高浓度情况下可以穿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常见的脑病症状包括意识状态改变,行为异常,肌张力紊乱,甚至癫痫发作等。

导致核黄疸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包括:

1. 肝功能异常: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主要场所,当肝功能出现异常时,无法正常转化和排出胆红素,导致积聚。

2. 胆道阻塞:胆道阻塞可以由胆石、胆管狭窄、肿瘤等引起,阻碍胆红素正常排出,导致积聚。

3. 先天性胆红素代谢障碍:一些先天性疾病,如Gilbert综合征和黄疸小儿综合征,可以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增加胆红素积聚的风险。

核黄疸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治疗的方法根据具体原因而定,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其他干预措施。及早发现和处理黄疸症状,可以减轻其对脑功能的损害,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复制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身体若有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核黄疸常见疾病

疾病名称 所属科室 有哪些症状
新生儿黄疸
中医儿科
黄汗、黄疸、胎毒发寒、小儿发黄、核黄疸、发黄

按科室疾病找医院

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