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身出汗
复禾健康 > 症状查询 > 全身 > 周身出汗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研究近况

来源:复禾健康网

以使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发生显著的形态学改变,抑制细胞的核分裂和增殖,促使成纤维细胞凋亡。川芎活血化瘀,兼有行气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川芎有效成分川芎嗪能够抑制血小板激活与聚集和释放反应,阻断或减轻由之启动的慢性肾损害。川I芎能改善血6一酮一前列腺素Fla含量,纠正前列腺环素/8栓素A2平衡失调,使血液流变和高凝状态得到改善,增加肾血流量,提高肌酐清除率,降低尿素氮,使肾功能得到恢复Li6.iv]。近年研究发现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内皮素水平明显增高,El”可显著降低肾血流及肾小球滤过率,还可导致系膜细胞收缩,肾小球毛细血管超滤系数下降,临床观察川芎嗪可以降低El”,从而改善慢性肾衰竭的肾功能状态。

黄芪功能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是临床常用的益气健脾药。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同时对实验性肾炎动物有明显的利尿及减少尿蛋白的作用。临床发现慢性肾衰竭患者CD3、CD4、CD4/C比值、血清免疫球蛋白均低于正常人,应用黄芪注射液后可使上述指标明显增高,提高患者免疫力。黄芪还可以改善肾功能。仙灵脾为中药的补阳药,研究发现其有改善脂代谢,减少细胞外基质在肾脏的分布,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使残余肾小球内压减低,减轻高灌注高滤过的危害。

复方研究

复方治疗是中医的优势,可以提高中药疗效,同时标本兼顾,更能体现祖国医学对慢性肾衰竭的整体认识,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可喜的疗效。

抗纤灵冲剂:章谙鸣等2曾报道:抗纤灵冲剂方药组成包括丹参、制大黄、桃仁、当归、牛膝等组成,临床治疗血瘀型慢性肾衰竭总有效率为81.41%,与应用包醛氧化淀粉的对照组相比有差异。该方不仅能降低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对于纤维化指标血清层粘蛋白、纤维连接蛋、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能够降低LN、PC一Ⅲ、C—IV和升高FN,说明该方是通过改善肾纤维化来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程。动物实验也发现,该方能降低血管内皮素、血管紧张素I、Ⅱ,使肾小球萎缩明显减轻,间质结缔组织增生明显减。

扶正降浊汤:该方由党参、黄芪、大黄、丹参、当归、淫羊藿、陈皮、半夏、枸杞子、茯苓为基础方,王进学等通过3-57个月的长期观察,治疗后1/Scr与疗程直线回归斜率b大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Scr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后Ccr有上升趋势,3个月时有显著上升。治疗后3年进入ESRF的危险性降低了46.15%。肾衰冲剂:该方由党参、丹参、黄连、附子、制大黄等药物组成,何立群等_2J应用该方对5/6肾切除诱发的慢性肾衰竭动物能明显改善肾组织结构,增加肾小球数量,改善肾小管功能,延缓肾衰竭进展。肾康灵:以人参、黄芪、枸杞子、淫羊藿为君,丹参、益母草、大黄为臣,石韦、车前子为佐使,临床总有效率为85.3%,主要能显著改善红细胞b受体花环及RFER,降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改善红细胞免疫功能。

益肾活血泻浊方:该方由黄芪、女贞子、丹参、生大黄组成,胡海翔等_2]在动物实验中发现该方可影响肾组织中肾组织转化因子6抑制慢性肾衰竭大鼠组织TGF—BmRNA的表达。

坚肾合剂:该方由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木香、川厚朴、枸杞、地黄、牛膝、益母草、生大黄、丹参等组成,刘毅等_28J实验中发现该方能通过减少尿钙、增加尿磷、升高血

甲状旁腺素、降低降钙素,纠正慢性肾衰竭时的低钙、高磷状态。

保元健肾胶囊:该方由冬虫夏草、大黄、当归、红参、丹参、何首乌为主,赵华等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保元健肾胶囊在改善BUN、Scr、Ccr等指标的同时,降低尿视黄醇结合蛋白一微球蛋白、N一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从而改善肾小管功能。

治法研究

目前有关慢性肾衰竭非替代疗法除常规应用西药对症治疗和中医药辨证论治外,还有一些特殊疗法,弥补了肾衰竭治疗上的不足:

保留灌肠法:保留灌肠是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主要方法之一。经典的灌肠方为大黄、锻牡蛎、蒲公英各30g,加温水600~800ml,煎取150~200ml左右,保留灌肠30min以上。一般多配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行气导滞的中药,如清热解毒中药有金银花、连翘、六月雪、土茯苓、地榆、半枝莲、栀子等;活血化瘀中药有丹参、益母草、桃仁、红花、毛冬青等;行气导滞中药有木香、枳实等。

中药足浴发汗法:朱小利』选用川椒、红花、苍术、细辛、防风、羌活、独活、麻黄、桂枝、艾叶各25g,加水煮沸15minD|入水柄中,待温时将双足浸入其中,然后逐渐加热水,共浸泡30-40min,使周身出汗,每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

复制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身体若有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周身出汗常见疾病

疾病名称 所属科室 有哪些症状
高热惊厥
中医儿科
高热、高热抽搐、战汗寒战、壮热、肝风舌颤、痰热惊风

按科室疾病找医院

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