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母乳喂养后黄疸(别名:母乳性黄疸)
复禾健康 > 症状查询 > 全身 > 新生儿母乳喂养后黄疸

什么是新生儿母乳喂养后黄疸

来源:复禾健康网

新生儿母乳喂养后黄疸是指婴儿在出生后通过母乳喂养后出现的黄疸症状。母乳喂养后黄疸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现象,通常在出生后的第2至3天达到高峰,并在第7天左右逐渐消退。

母乳喂养后黄疸的主要原因是母乳中的生理性黄疸素浓度较高。黄疸素是由肝脏分解红细胞衍生而来的物质,通常会通过胆汁排出体外。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导致黄疸素不能有效地排出体外,从而导致黄疸的积累。

另外,母乳中的黄疸素浓度较高是因为母乳中存在一种叫做维生素K缺乏的凝血因子中抗化学物质,它能够减少胆红素排出的速度。而短时间的低维生素K水平使胆红素不能充分分解,并进一步导致新生儿的黄疸。

一些与母乳喂养相关的因素也可能影响新生儿黄疸的发展。例如,如果母乳喂养频率不够频繁,婴儿可能无法充分排尿和排便,从而导致黄疸的积累。另外,如果母亲的乳腺通畅度不够好,也可能导致黄疸的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情况下,新生儿母乳喂养后黄疸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的黄疸,不需要特殊治疗。但是,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特别是胆红素达到高水平时,医生可能会建议采取治疗措施,例如光疗等。

在面对新生儿母乳喂养后黄疸时,家长应该及时咨询医生,以获取正确的指导和相应的帮助。

复制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身体若有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按科室疾病找医院

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