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查询
    按部位
    按科室
    按人群
    按字母
    疾病百科
    医院库
    医生库
    药品库
    复禾健康> 症状查询> 全身> 肾阳虚畏寒> 治疗方法
共有10462个症状

    肾阳虚畏寒

  • 概述
  • 症状起因
  • 鉴别诊断
  • 如何预防
  • 饮食宜忌
  • 治疗方法
  • 经验分享
  • 专家答疑
  • 推荐医院
  • 权威医生
        肾阳虚畏寒治疗方法
        发布时间:2010-03-08   来源:复禾健康网   531人关注

        一、附子配干姜

        附子长于回阳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干姜具有回阳通脉之功,守而不走,温中回阳。二药配伍,相须并用,干姜能增强附子回阳救逆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附子无姜不热”。且附子有毒,配伍干姜后,干姜能减低附子毒性,附子配干姜有增效减毒之功。故附子用于亡阳证,常与干姜配伍。附子配干姜被称为“仲景附子配伍法”,仲景四逆汤即姜、附、草同用,以温中散寒,回阳救逆。附子配干姜尚有温肾暖脾,散寒止痛之功,如赤石脂丸、乌梅丸虽用姜附,却旨在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

        1、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等亡阳证。

        2、治脾肾阳虚之慢性腹泻,如《附子配伍治六顽疾》治张男患慢性泄泻3年,日行大便3~4次,便后小腹冷痛,必以热毛巾温敷,其痛方缓,舌胖苔白腻,脉沉细。大便常规正常。用附子6g,干姜10g,党参15g,炒白芍15g,乌梅6g,苍术10g,随证加减,调治20多剂而获效。

        二、附子配肉桂

        二药均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但附子性烈,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肉桂性缓,长于暖下焦而温肾阳,并引火归元以摄无根之火,行气通滞。相须为用则温肾助阳,引火归元,温经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下焦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之腰膝酸软,形寒足冷,阳痿,尿频,睾丸冰冷,肢体厥逆,浮肿喘满等症。

        三、附子与桂枝

        附子温肾阳,通行十二经,逐寒祛湿止痛,通利关节,可祛深伏之寒湿。桂枝温经散寒,横通肢节,可解肌散表浅风寒。二药合用,相得益彰,温通心肾阳气,散寒通经止痛功效益增。

        主要用于:

        1、阳虚外感风寒湿邪的畏冷,四肢疼痛等症(附大于桂)。

        2、心阳虚之心悸汗出、漏汗、甚则心力不支,脉细弱或结代(桂大于附)。陈妙峰用二药又配党参、黄芪、麦冬、丹参、炙甘草治疗阳虚型心律失常,认为附子强心,增加心肌供血,使窦房结功能兴奋性增强,改善传导功能,对缓慢型或快速型心律失常均可随证选用10—30—45克。张伯叟经验治疗心痹(冠心病、心绞痛),温阳通阳善用附子、桂枝,特别是附子一味,既能温阳又能通阳,尤于桂枝。

        四、附子配乌头

        附子性大热有毒,能散寒燥湿,除痹温中,通阳止痛。乌头性温有大毒,辛散温通,能搜风除湿,逐寒开痹,破积散结;二药合用散寒袪湿功倍,除痹止痛效灵。

        主要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苦痛;寒邪所干之胸痹、脘腹疼痛。

        五、附子配细辛

        附子温里扶阳,散寒滞通经脉。细辛外散风寒,内祛阴凝,温通肾气,开通诸窍。二药合用,温通宣散,彻表入膀胱经,彻里入肾经,相得益彰,共奏温阳散寒凝,蠲痰饮,暖胞宫之功。二药表里兼顾,阳复表解,在内之寒附子温之细辛助之,在外之寒细辛疏之附子辅之,加强温阳解表、散寒止痛功效,为止痛要对。

        《本草汇言》:“细辛,佐姜、桂能驱脏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李杲:“细辛,治邪在里之表,故仲景少阴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也。”

        主要用于:

        1、阳虚感冒,形寒肢冷,头身疼痛,骨节疼痛之症。

        2、风湿关节疼痛难忍,屈伸不利之证。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阳虚寒凝者。但有观察认为细辛有诱发心房纤颤之可能,故对有心房纤颤倾向者应慎用。

        4、阳虚寒凝水饮咳喘,用为要药。龚志贤自拟扶肾蠲饮汤,用附子30克、细辛6克、干姜12克、桂枝12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方中取附子温阳化饮,细辛散寒蠲饮之功,而有较好疗效。

        5、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寒凝胞宫之痛经、闭经、不孕。如朱久之用治子宫寒凝不孕可获得温阳暖宫散寒凝种子之效验。

        六、附子配花椒

        附子、花椒同为辛热之品,有温里散寒之功。附子善入肾经而温阳气,温肾助脾,散寒止痛之力较峻。花椒善走中焦而散寒邪,温中止痛,暖脾止泻作用较强,二药并用,脾肾同治,相辅相助,通阳散寒,温中止痛之力极强。

        主要用于:

        1.中焦虚寒之胃脘冷痛,泛吐清水。

        2.寒邪直中之胃痛暴作。

        七、附子配半夏

        附子大辛大热,补命火回阳救逆,温中土散寒消阴,祛风胜湿,温经止痛,通行十二经脉,上下表里,无所不到;而半夏辛温,豁痰逐饮,消痞散结,降浊止呕,降气平喘。二药配伍,散脏腑、经络、表里、上下的痰饮停滞,使阴寒得散,脾肾得温,水湿得化,痰饮得消,则阳虚痰浊痞呕诸症自除。

        主要用于:身冷畏寒,痰涎壅盛,脉沉迟弦紧或虚而无力等。吴佩衡常用四逆汤合二陈汤加麻黄、细辛治一切肺部痰饮阴证,如新老咳嗽、哮喘,咳痰清稀,白痰涎沫多者,表证显著者用小青龙汤加附子,皆用附子配半夏。

        注:“本草名言十八反”明言半夏反乌头,而川乌、附子同出一物,理应半夏亦反附子了。清?张璐《本草逢原》如是说,近代名医张锡纯亦称“附子乌头天雄皆反半夏”。近代习惯用法及当今教材,多认为半夏附子相反而不能配伍应用。然而,半夏附子配用历有记载。如《金匮》附子粳米汤,《扁鹊心书》附子半夏广皮生姜汤,《传言适用方》太一丹,《千金方》半夏汤、附子五积散,《证治准绳》小半夏汤,《张氏医通》附子散。据陈馥馨氏统计,在《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组对的共411方,以半夏配附子方数最多,达163方,可见其配伍应用的普遍性了。

        半夏反附子,毕竟是前人教训的总结,出现了毒性,可能指生品鲜品,毒性过大;或炮制不得法,毒性残留;或用量过大,毒性增加;或冷水煎药,时间过短;或药后饮酒,温浴;或季节环境温度过高,使中毒因素增加;抑或个体差异,对二种药物有不良反应等等。然而实践证明,只要注意防范,如法应用,不必禁忌。

        八、附子配鹿茸

        附子温阳散寒,止痛,有阳无阴,走而不守,有回阳救逆之力。鹿茸壮肾阳,退虚寒,有益精血作用,守而不走,能摄精固阴。二药配伍,相须互补,温命火填精髓,壮阳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

        1、畏寒肢冷,腰膝痠痛,阳痿遗精,宫寒不孕,久痢,久泻。白清佐经验用治此证每以鹿茸3克研末,熟附子15克煎汤送服。

        2、风寒湿痹。

        九、附子配艾叶

        附子配艾叶温经暖宫。

        主要用于:冲任虚寒,经闭,腹痛等症。

        十、附子配胡芦巴

        附子配胡芦巴,二药皆能温阳散寒止痛,相配则效力更著。

        主要用于:阳虚寒湿内盛之小腹及下肢冷痛等症。

        十一、附子配麻黄

        附子大辛大热,峻补元阳。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二者相配,一攻一补,助阳解表,用于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可以避免阳虚无力鼓邪外出,或恐汗后更加伤阳。使之汗中有补,汗出不伤正;补中有散,扶正而不碍邪。

        附子具有温肾壮阳,化气行水之力,麻黄具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合而使用,温阳利水消肿之功颇佳。

        另外,附子辛热,温通经脉祛里寒。麻黄辛温,宣通经络散外寒;相配则温经通脉,助阳散寒。

        代表方剂: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主要用于:

        1、外感病,如支气管炎、哮喘、阳虚外感、寒性咳嗽等。

        2、经络骨节病,如风湿痹证、面神经瘫痪、半身不遂等。王大经体会二药合用能增强温阳散寒除痹痛之功,善用二药配伍治疗寒湿痹痛。

        3、心血管疾病,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应用的方面很广,但鲜有用于水肿者。近年药理发现麻黄、细辛、附子三药配伍,能加强麻黄抗过敏反应的功能。

        4、心肾阳虚咳喘。虚喘不忌麻黄,肺心病痰饮咳喘、水肿,可随证选用三拗汤、越脾汤、小青龙汤合真武汤加减有较好疗效。颜德馨治哮喘之偏于寒胜者,最喜冠此两味。董建华也善配用二药助阳平喘,对心肾阳虚,痰饮咳喘,或兼有外感风寒者,用之颇有温阳化饮、宣肺平喘功效,常又与白果、五味子等配伍,虚喘用麻黄的剂量宜随证酌定,有的体会虚喘用麻黄的剂量为治实喘的1∕2,一日量掌握在3-6克为宜。邱祖萍将附、麻与生脉散相伍为用治疗肺心病合心衰,认为附子温肾壮阳、化气行水,麻黄宣肺平喘、发汗利水,且二者均具强心作用,故能茯效。

        5、麻黄宣通寒滞提高心率以治标,附子温心肾阳气以治本,为治疗心肾阳气不足迟脉症的常用有效配伍。附子能提高窦房结功能并改善房室传导阻滞。范昌华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逐渐增加净麻黄60—120克,熟附子15—30克,并配伍细辛4—15克。范氏的经验用量可供参考。但有认为麻黄、细辛增加是拔苗助长。

        6、陈耀堂运用二药治疗中风偏瘫属肝阳不足,阳虚生风者。

        7、肾炎肾病属阳虚表寒之水肿、咳喘。

        十二、附子配人参

        附子善温阳散寒,具有回阳救逆作用。人参善补五脏元气,具有益气救脱作用。二药配伍,互补协调,上助心阳,下补肾阳,中益脾阳,补益元气,回阳固脱,附子得人参则回阳而无燥热伤阴之弊,人参得附子则补气而兼温里之功。

        吴谦云:参附“二药相须,用之得当,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倾刻生阳于命门之内,方之最神捷者也。”《伤寒蕴要》:“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者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且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健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人参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王道也;黑附子回阳,霸功赫奕,”柯雪帆:“回阳救逆的附子与大补元气的人参配伍是温与补的结合,又是阳与气的相互促进,有协同配合作用。单用附子温阳,虽一时阳气恢复,恐难持久。《伤寒论》有‘脉暴出者死’之诫。若单用人参,元气虽能恢复,元阳未振,阴寒之邪难以消散,有再次厥逆之险。参附相配才能有效挽救重危病人垂绝之阳气。再者,附子辛热,人参甘平,二者相配能起协调平衡作用。”

        主要用于:

        1、重病、久病、失血致元气大亏、阳气暴脱之大汗、肢厥、息微、脉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

        2、寒湿所致骨节、胸腹疼痛诸证。

        3、附子配人参为参附汤,以此制成的参附注射液,临床广泛用于心衰、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等急危重症抢救,使用方便,疗效更著。

        4、祝味菊亦常用之认为这是伤寒少阴病出现虚脱时的无上妙法。

        参附相伍若用于扶阳复脉,附子宜生用;用以温经散寒止痛,附子宜炮用。

        但因人参物稀价昂,近人经验,以黄精、甘草各一两或党参一两代替人参,可收到同样疗效。

        十三、附子配黄芪

        附子入心、肾,温补护阳,既温肾阳,又温脾阳。黄芪入肺、脾,健脾利水,益气固表。二药合用,心肺双补,脾肾同治,补火生土,有温阳利水,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本草逢源》:“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同桂枝、附子则治卫虚亡阳汗不止,为腠理开阖之总司。”

        主要用于:

        1、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等症。

        2、水肿,小便不利,四肢不温,畏寒等症。

        十四、附子配茯苓

        附子辛甘大热,补火助阳,温肾散寒止痛;茯苓甘淡而平,健脾利水渗湿。二药配伍,温肾健脾利水,温阳散寒,除湿止痛。茯苓得附子则补火生土,使水有所归;附子得茯苓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

        主要用于:

        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四肢浮肿,小便不利,恶寒脉沉,或腹痛下痢。

        2、阳虚寒湿内侵,气血凝滞而见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脉微而沉之证。

        十五、附子配白术

        附子温肾暖脾,散寒除湿,补火生土。白术补益脾气,温运脾土,燥湿利水。二药配伍,有温阳散寒,健脾除湿,利水,通经络之功,并有脾肾兼治之作用。

        张元素:“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湿药少加之引经。”

        主要用于:脾肾阳虚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眩晕、便血及风湿关节痹痛等证。(注:术、附并用,若用于除痹,附子量宜大;若用于温阳,利水止泻,白术用量宜大。)

        十六、附子配甘草

        附子辛甘大热,能回阳救逆,其性峻烈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驱散寒湿之邪。甘草甘平,具甘缓之性,与峻药配合能起缓和作用;有补中益气之功,与温热药相配,能增强温补功能;有解毒功能,能减轻附子的毒性。二药配伍,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且甘草有补土伏火之功。实验证明甘草与熟附子一起煎煮使后者的毒性大为降低。

        《景岳全书?本草正》:“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性毒,得甘草而后解;附子之性走,得甘草而后益心脾;附子之性散,得甘草而后调营卫。”《汤液本草》:“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

        主要用于:

        1、风湿痹证,骨节疼痛,不得曲伸。

        2、四肢厥逆,神疲欲寐。

        十七、附子配当归

        附子温阳散寒止痛,纯阳无阴之品。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二药一散寒一补血,一温经一调经,一强阳一滋阴,互补为用,具阴阳兼顾、刚柔互济之妙义,当归滋润可制附子温燥,并引附子入血分,则温运之力更宏,附子温通可助当归活血通经。二药配伍,补血而奏温通之功,温经而具养血之效,助阳温经、补血活血、散寒止痛效力显著。

        《汤液本草》:“当归,入手少阴,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阳,以其脾裹血;入足厥阴,以其肝藏血也。从桂、附、茱萸则热;从大黄、芒硝则寒。”

        主要用于:

        1、血海虚之月经不调、后期不行以及血证、痛经之属虚属寒者。

        2、胸痹,心痛。

        十八、附子配生地

        附子温通心阳,而较刚燥,生地养阴,通心脉,而柔润。二药合伍,温阳以生阴,滋阴以化阳,刚柔相济,阴阳两调。

        主要用于:

        1、用于治疗心脏疾病。陈苏生经验,生地黄强心,兼能清热养阴,得附子之通利,有利于心脏传导功能的恢复和心肌炎的消除。二药刚柔相济,削减附子之燥烈,发挥附子“是心脏之毒药,有是心脏之圣药”的配伍效应。附子温阳强心、生地滋阴强心,含有益于心脏功能的微量元素,能促进组织复新,恢复某些激素的正常功能。故二药合伍对多种心脏疾病很是适宜。风心病、冠心病、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等属心阴阳两虚或心阳不足者均可选用且用为要药。张伯叟体会心律失常属寒热夹杂,阴阳互损之证,用附子配伍地黄、麦冬,常可取效。

        2、类风湿关节炎用之颇宜。姜春华认为,生地黄,《本经》称之有“除痹”、“逐痹”之功。故治顽痹常用大剂量地黄,用至150克,加入温经通络复方中,温痹清营,扶正驱邪,刚柔相济,疗效较激素加抗风湿药为胜。

        3、慢惊风属阴阳两败之证,凉润有忌,温补有虑。二药合伍甚为适宜。程门雪善用附子理中地黄汤治之,可获良效。

        十九、附子配熟地

        附子温肾助阳,性燥烈。熟地黄补阴养血,性滋腻。附子禀纯阳而主动,走而不守;熟地黄禀纯阴而主静,守而不走。二药一温阳、一补阴,互补协调,阴阳双益。附子可制熟地黄之滋腻,熟地黄可缓附子燥烈。二药合用,补而不腻,行而不散,补阳之中寓以阴配,益阴中寓以阳助,为两补阴阳之妙剂。

        《本草经读》:“仲景用附子之温有二法:杂于苓、芍、甘草中,杂于地黄、泽泻中,如冬日可爱,不虚法也;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阳之法。……”

        主要用于:

        1、阴阳两亏的疾病,祝味菊对此均用附子与熟地,再配合巴戟天、淫羊藿等,颇有效果。

        2、阴疽,祝氏曰:阴疽之病,皆缘人体正气无力抵抗外来之细菌。治疗之法必须增加人体之力量,使其由阴转阳,方为顺事。故祝氏治阴疽,每以阳和汤为主,再加附子。

        二十、附子配白芍

        附子温阳散寒通经,回阳救逆。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和营柔肝。附子以温肾之真阳推动脏腑气血,助白芍滋养阴血。白芍酸收敛阴,兼缓附子燥烈,使温阳散寒而不伤阴耗血。二药一阳一阴,一热一寒,一散一收,一刚一柔,一动一静,合用回阳而益阴,温阳而养血,祛寒而止痛,温而不燥,养而能通,共奏温阳散寒,养血和营,养阴和阳,缓急止痛之功。《古今名医方论》赵羽皇:“……故脾家得附子,则火能生土,而水有所归矣;肾中得附子,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矣。更得芍药之酸,以收肝而敛阴气,阴平阳秘矣。”附子配白芍,见于《伤寒论》附子汤。

        主要用于:

        1、虚劳里急,腹痛挛急拘紧属阳虚血弱者用之颇有效验。

        2、阳虚肝寒胁痛,少腹拘急,痛经等用之也宜。何子淮用附子回阳逐寒,芍药和营止痛,治寒凝胞宫之痛经,温阳逐寒而不伤阴动血。

        二十一、附子配薏苡仁

        附子温中通阳,散寒止痛;薏苡仁上清肺金之热,下利肠胃之湿,能舒筋缓急,通利关节,附子配薏苡仁温阳化湿,除痹止痛。

        主要用于:

        1、寒湿痹痛,关节痛甚者及小腿腓肠肌痉挛疼痛。

        2、现代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疗慢性阑尾炎、阑尾脓肿、阑尾包块效果较好。

        二十二、附子配苍术

        附子辛甘大热,补火助阳,散寒止痛。苍术辛散苦燥,能祛风湿。二药合用散寒除湿。

        主要用于:急慢性关节炎及痛风等。

        二十三、附子配虎骨

        附子温阳散寒止痛;虎骨辛通温补,壮骨强筋,散寒通络、止痛。相配有强筋骨、散寒止痛作用。

        主要用于:风湿痹证之关节筋骨疼痛。

        (注:现在虎骨属于禁用药品,此药对列此仅供参考)

        二十四、附子配丹参

        附子为强心要药,丹参能入心包络破淤,二药合用,可直达心包络温阳活血。

        主要用于:胸痹心悸脉结代。

        二十五、附子配酸枣仁

        附子温通心阳,兴奋强壮,强心。酸枣仁滋养阴血,益心肝安心神。二药辛通酸收,温阳养阴并施,温而不燥,养而能通,兴奋寓静养,共奏温心阳养心阴安神之功。

        主要用于:

        1、祝味菊经验,二药配伍具有强心之效力,胜于西药之毛地黄,夫毛地黄之强心,固为西医所推崇,但药效不能持久,何况毛地黄对有些病人有副作用,而附子、酸枣仁之强心则无此流弊。常于辨证中加用二药,重用附子18克,酸枣仁30克,有较好温养强心作用。

        2、陈苏生经验,二药合用能调节心血管系统植物神经功能之紊乱,治心动过速,脉来早搏有效。从中医辨证应以心阴阳两虚,阳虚无以温阳心神,心阴血不足无以柔养而虚烦不寐,心悸,心动过速,脉细数或脉律不齐者为宜。

        3、药理研究认为,二药各自有导致心律不齐或心搏停止的可能。临床虽然多配伍应用,但仍需注意观察。

        二十六、附子配磁石

        附子药性刚燥,气雄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为温里扶阳要药。磁石辛寒,为重镇安神、益肾纳气、潜阳要药。二药合用,一主兴奋主强壮,一主静主抑制,动静相合,温阳不失升浮燥烈,镇静不失于沉降郁遏,共奏温阳镇静安心神之功。附子得磁石之使,功擅温肾潜阳,有温下之力,而无热上之弊。用磁石之重镇,制附子票悍不守之性,令其直趋下焦温肾阳,益命火。

        此药对祝味菊善用之,并称之为温潜法,并云:“附子兴奋,磁石镇静,兴奋伍镇静,则失其兴奋镇静而为强壮矣。” “气虚而兴奋特甚者,宜与温潜之药”, “神经衰弱者,易于疲劳,又易于兴奋”;章次公、陈苏生也善用二药配伍。章氏谓:“有些失眠患者,单纯用养阴安神、镇静药物不佳时,适当加入桂、附一类兴奋药,每获佳效。”陈氏称:“附子加磁石,兴奋加镇静,具强壮之功,能抑制虚性兴奋。”

        主要用于:

        1、用治心肾阳虚,虚阳上浮,扰心神而心悸心慌、不寐、耳鸣耳聋、眩晕、咳嗽、咯血、口糜等有良好温养镇潜之功。陈苏生善用二药相伍治心悸、失眠等神经衰弱症有卓效,但有房室传导阻滞不用磁石。陈氏用二药又配枣仁,体会有安抚调节作用,对长期失眠,形神具惫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动过速,脉来早搏有较好效验。朱良春对失眠久治不愈,叠进养阴镇静药无效时,恒用温补镇摄选磁石配仙灵脾收效较佳。

        2、徐仲才经验,高血压病人脉细,夜尿频多者,特别是第二、三期的病人,常表现为上盛下虚。附子配伍磁石、石决明、二至丸,或黄芩、地龙。以温下引火归原,镇静平肝,取得较好疗效。

        3、程门雪则喜用附子与牡蛎、石决明、地骨皮、白薇配伍,有缬抗缓和之义。胡国俊也用附子配牡蛎交通心肾治心肾不交诸证。

        4、祝味菊治感冒正虚阳浮,邪气外干者,取桂枝、白芍、杏仁加附子、磁石、石决明等。

        分享到 0
      1

      其他肾阳虚畏寒治疗方法文章:

      查看更多 肾阳虚畏寒治疗方法 文章>>
    肾阳虚畏寒治疗大概需要多少钱
    肾阳虚畏寒治疗的费用因个体差异和治疗方案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大概需要在几...详细>>
    如何分肾阳虚和肾阴虚
    肾阳虚和肾阴虚对于男人来说,最无法接受的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管您...详细>>
    如何分肾阳虚和肾阴虚
    肾阳虚和肾阴虚对于男人来说,最无法接受的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管你...详细>>
    肾阳虚畏寒如何调理 补肾固肾可以怎么做
    生活中,肾脏健康不仅关系到身体的代谢排毒工作,也影响到人们的生育孕产功...详细>>
    肾阳虚畏寒怎么治疗
    肾阳虚畏寒是一种中医学术语,指的是肾阳虚弱导致的怕寒畏冷的症状。治疗肾...详细>>
    肾阳虚畏寒的治疗方法
    肾阳虚寒的治疗方法包括中医中药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中医中药治疗策略包括...详细>>

          肾阳虚畏寒 专家答疑(已有2个问题)

          更多>>

        今日坐诊大夫

        尹德海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肾内科疾病,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详细]
        • 气虚易汗肾阳虚畏寒怕冷早泄
        • 肾阳虚畏寒怕冷

            肾阳虚畏寒 的相似症状

            更多>>
            心阳虚畏寒
            脾阳虚畏寒
            肾阳虚畏寒
            寒邪客肺畏寒
            寒湿困脾畏寒
            病因什么原因引起的?
            治疗治疗方法有哪些?
            预防应该如何预防?
            检查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相似症状有哪些相似症状?
            伴随症状有哪些伴随症状?
            鉴别诊断如何鉴别与诊断?
            可能疾病可能由哪些疾病导致的?
            病因什么原因引起的?
            治疗治疗方法有哪些?
            预防应该如何预防?
            检查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相似症状有哪些相似症状?
            伴随症状有哪些伴随症状?
            鉴别诊断如何鉴别与诊断?
            可能疾病可能由哪些疾病导致的?
            病因什么原因引起的?
            治疗治疗方法有哪些?
            预防应该如何预防?
            检查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相似症状有哪些相似症状?
            伴随症状有哪些伴随症状?
            鉴别诊断如何鉴别与诊断?
            可能疾病可能由哪些疾病导致的?
            病因什么原因引起的?
            治疗治疗方法有哪些?
            预防应该如何预防?
            检查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相似症状有哪些相似症状?
            伴随症状有哪些伴随症状?
            鉴别诊断如何鉴别与诊断?
            可能疾病可能由哪些疾病导致的?
            病因什么原因引起的?
            治疗治疗方法有哪些?
            预防应该如何预防?
            检查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相似症状有哪些相似症状?
            伴随症状有哪些伴随症状?
            鉴别诊断如何鉴别与诊断?
            可能疾病可能由哪些疾病导致的?

            肾阳虚畏寒 是怎么引起的?

            更多>>
          • 肾阳虚畏寒是怎么引起的
          • 肾阳虚畏寒起因分析
          • 肾阳虚畏寒是怎样引起的

            肾阳虚畏寒 如何治疗?

            更多>>
          • 肾阳虚畏寒治疗大概需要多少钱
          • 如何分肾阳虚和肾阴虚
          • 如何分肾阳虚和肾阴虚
          • 肾阳虚畏寒如何调理 补肾固肾可以怎么做
          • 肾阳虚畏寒怎么治疗

            肾阳虚畏寒 吃什么好?

            更多>>
          • 肾阳虚畏寒平时不能吃什么

            肾阳虚畏寒 病人的经验分享

            更多>>
          • 得了肾阳虚畏寒要怎么调理保养

            最新文章

          • 肾阳虚畏寒的治疗方法
          • 附子配伍运用

                肾阳虚畏寒 必读

              • 肾阳虚畏寒是怎样引起的?
              • 肾阳虚畏寒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 肾阳虚畏寒应该如何预防?
              • 肾阳虚畏寒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 肾阳虚畏寒有哪些相似症状?
              • 肾阳虚畏寒有哪些伴随症状?
              • 肾阳虚畏寒如何鉴别与诊断?
              • 肾阳虚畏寒由哪些疾病导致的?
            • 关于我们
            • |MCN服务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意见反馈
            • |复禾健康網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05-2025 Fuhe All rights reserved 复禾健康 版权所有

            复禾移动版

            微信公众号